- · 《高教探索》栏目设置[08/31]
- · 《高教探索》数据库收录[08/31]
- · 《高教探索》投稿方式[08/31]
- · 《高教探索》征稿要求[08/31]
- · 《高教探索》刊物宗旨[08/31]
你知道中国高等教育最早声音在哪里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人才乃一个国家之根本,像李悝、吴起、管仲、乐毅、商鞅、苏秦、张仪、范雎这些大才吴一不是各国所争夺的对象,然而
在春秋战国时期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人才乃一个国家之根本,像李悝、吴起、管仲、乐毅、商鞅、苏秦、张仪、范雎这些大才吴一不是各国所争夺的对象,然而这方面齐国就做得比其他六国好。大家都知道齐鲁之滨本是姜子牙的封地,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为政时期,创立了“稷下学宫”设在齐国都城临淄,当时的稷下学宫,名声大噪,天下游学士子都慕名前往,开办讲座,学术交流,齐国利用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的先贤圣人和广大学子。
先给大家普及下,什么是学宫?你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学术学科研究中心、研究院之类。而稷下学宫是怎么来的?因为齐国都城临淄西南有一座稷山,再加上齐国古称稷下,所以“稷下学宫”,就是这么来的,皆因稷山而得名。
到齐威王在位时期,他不仅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父亲创立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齐国被用作学术学策,国情国策的研究机构,成立了智囊谋士团,对学宫先生们给以大夫的尊号和待遇,提供给他们研究政治和学术的广阔平台,发表不同的议论和见解,来供齐国参谋,这里成为天下信息最流通,才子聚集最多的地方。国家承担先生士子们的一切学术生活费用,并不强制要求其为齐国谋利。这就是当时的“不治而议论”,言论自由,专攻学术,不承担任何具体司职工作。
比如著名学者邹衍、商鞅、田骈、环渊、接予、慎到、申不害、荀卿等都曾游学稷下,齐国的做法为与魏文侯、秦孝公等君主的招揽重用人才的方式明显不同,齐国的稷下学宫助推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百家争鸣。
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为大量的学者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富足的生活条件,数量多达数以万计。且齐国国君不要求他们一定要为齐国效力,这是其他六国无法做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齐国不是一代国君这么做,而是整整六代国君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得以在稷下学宫这片沃土上蓬勃向上发展,稷下学宫促进了诸子百家思想碰撞、融合、自我完善,并且助长了创生新学派的文化的快速发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政、教、学集于一体的思想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学术大师的摇篮,高等教育的先声。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稷下学宫最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西方柏拉图创建的希腊学园和齐国创建的稷下学宫,二者无论创建时间还是影响都堪称双璧。梁启超先生曾对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大发展,大力称赞,他说:“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所以可以说,如果舍弃稷下学宫,昔日灿烂的百家大争鸣,要黯淡不少颜色。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学宫偏偏出现在了齐国,为什么其他六国没有去成就一番这样的文化盛事呢?那么我们来看下,分析下,首先是处在齐鲁之滨的齐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四塞之国”,东有黄海,西临黄河,北有渤海,南有泰山,四面都有天然屏障,能够更好的阻隔其他诸侯国的侵扰,能有这一样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客观因素。
其次,齐国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发达,庶民富足,国家殷实;东部濒临渤海,享有鱼盐之利。具备文化大发展的经济基础,开办稷下学宫,供养万千学士,有强大的国库国力来支持运作。政治制度上,已经改革完成,田氏代齐后三百多年的朝野上下同心,才最终完全取代了姜姓吕氏在齐国的统治。所以,齐国统治者深知“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上统治者的政治见识,历经几世的国策积淀,这才奏响了百家争鸣的最强音。
文章来源:《高教探索》 网址: http://www.gjtszzs.cn/zonghexinwen/2021/031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