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高等教育要立足创新 服务

来源:高教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华社客户端济南3月6日电(记者杨文)“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感觉特别激动、特别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3月6日电(记者杨文)“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感觉特别激动、特别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这个关键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二篇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作为来自教育领域的代表,刘晓静尤其在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方面,感触更深。“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中,高等教育该如何准确功能定位,强化使命担当,深化综合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创新发展?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等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互为支撑,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一方面,国家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基本国策、人才强国战略等等……教育已经成为民族复兴梦的“强大引擎”。另一方面,随着大国崛起,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正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一批高校已经逼近“世界一流大学”第一方队,众多高校国际排名实现了飞跃,这些都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增强。

迈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要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以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勇担历史使命。

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

刘晓静认为,所谓“人口红利”不能只计算劳动适龄人口与人口总量的占比,应把创造性人口加权计算。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创新型人才对老龄化“人口债务”的人均抵消能力越来越强。据有关预测,202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4亿人,超越了美国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才数量,理工科学生、工程师数量更占尽优势。只要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一定规模并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加上很多创新者退而不休,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绝对值和人口占比将持续增长,我国将开始享有“创新性人口红利”,这才是我国参与大国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信心所在。

另据统计,山东籍国家杰青新增数量已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有望在未来成为两院院士等大人才数量排行第一的省份,山东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将有力支撑山东省的创新发展。因此,为让创新的动力更加强劲,高校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为国家不断扩大创新性人口的数量。

挖掘整合创新资源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以创新创业、创新转化引领内循环。我国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千万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走进社会的上亿高校毕业生中,蕴藏着海量的创新智慧,是国家发展绝对可以依赖的创新力量。如果这些海量创新智慧得以有效激发、转化,以此形成的发展新动力、新供给,将有效地支撑内循环。

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应是创新全要素和全球创新资源的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以人类创新共同体和全球创新体系为支撑。为此,要加大我国的创新吸引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互利共赢为前提,吸引、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参与循环、落地转化,实现创新国际合作的新发展。

刘晓静提的建议是,高等教育要以“十四五”开局为新起点,做实创新型人才培育工作。特别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那些有强盛的精神支持、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强大的创造能力的劳动者,才是“中国梦”的实现者。

二是整合优化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有效供给。优化我国创新生态,浓厚校园和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者的聪明才智;加速“政产学研金介用”七方融合,提高创新转化质量和转化效率;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治理,构建我国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转化落地。(完)

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高教探索》 网址: http://www.gjtszzs.cn/zonghexinwen/2021/0307/629.html



上一篇: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高教探索投稿 | 高教探索编辑部| 高教探索版面费 | 高教探索论文发表 | 高教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